地热开发会否触发大地震
地热开发会否触发大地震
瑞士莱茵河畔的历史名城巴塞尔,3年前,因为在这座城市的纽赫斯大街附近凿了一个深达3000米的“洞”,一位名叫马库斯·哈里格的石油工人变成了远近闻名的大红人。当然,这不是一个普通的“洞”,而是一口钻井,哈里格这么做是为了获得一种清洁而又能够能持续利用的新能源——地热。巴塞尔是一座对环保格外重视的城市,哈里格的“壮举”自然受到热捧,然而好景不长,2006年12月8日,这座钻井在开采地热的实验中引发了里氏3.4级地震,当地居民恐慌不已,历史噩梦似乎又要上演:650年前,巴塞尔曾遭遇过一场大地震,城市中的地标式建筑明斯特大教堂(Münster Cathedral) 在震颤中被埋入了莱茵河。这个地热开采钻井在地震后“闪电”关闭,哈里格的地热项目也迅速被人遗忘。
在凡尔纳的小说《地心游记》中,地热被描述成“地面之下岩床中燃烧的能量”,巴塞尔的地震让科学家意识到,这股“燃烧的能量”大多数时候都是天使,但如果开发不当,也有成为魔鬼的潜质。在开发新能源已成全球性共识的今天,人类从未停止过对地热能的研发。我们将视线从欧洲转移到北美,本月底,美国一家名为AltaRock的新晋能源公司即将采用同样的方法,在加利福尼亚的圣弗朗西斯科市北部区域启动类似地热项目。
这个新项目同巴塞尔的一样,都是采用爆破碎裂法把水注入到岩层,产生高温蒸汽,以达到利用地热的目的。AltaRock已经为该项目筹集了3600万美元的开发资金,出资方除了美国能源部,还包括大牌风险投资公司Kleiner Perkins Caufield & Byers(KPCB) 和谷歌(Google)在内的数家大型风投公司。
在这个项目的地震风险报告中,AltaRock并没有提及巴塞尔项目曾引发地震,公司的官方解释是无法确定那场地震一定是由巴塞尔地热开发项目引发,然而瑞士政府和地震学家一致认定地热项目就是地震的背后元凶。巴塞尔项目流产后,当地又发生了数千次微震, AltaRock对此同样只字未提。虽然AltaRock高层宣称在这里开发地热基本不存在地震风险,并保证整个操作流程的绝对安全,但这个项目还是激起了当地居民的大规模抗议。
加利福尼亚地热项目是奥巴马新能源战略宣布以来的第一个地热能尝试。作为一种新型清洁能源,同“看老天爷眼色”的太阳能和风能相比,地热能具有更高的稳定性和持续性,美国政府因此对其寄予厚望。两年前,美国能源部就在一份地热能开发报告中指出,地热资源理论上可提供的能量可达全美年能源消费总量的60000倍。项目的倡议者坚信它能让美国加速摆脱对石化能源的依赖——据Google的一项预测报告,到2030年,风能有望解决全美15%的电力供应。
很长时间以来,电力公司对地热的利用非常有限,基本上都是在较浅的地层开采地热资源,既便如此,这些地热开发项目还是能够引发震级较小的地震。如果要大范围、高密度利用地热能,工程师们必须想方设法让钻井进入更深的地层。部分专家认为加利福尼亚地热项目所采用的技术将带来新的突破。但因大地震多由深层地壳运动引发,在这些地方进行岩层爆破势必会增加地震风险,不过这只是一种推测。地震学家指出,虽然目前可以确定人类活动的确能引发地震,但当前的科技水平还难以确定究竟哪些因素会触发大地震。
虽然对地热开发是否会引发地震的争论还在继续,但除了加利福尼亚项目之外,美国还有几个地热项目即将上马。美国能源部日前已经批复并同意出资的地热项目包括:犹他大学牵头的爱达荷州地热项目、奥马特能源技术公司(Ormat Technologies)的内华达州地热项目以及由卡尔派恩电力集团(Calpine Corp.)开发、距加利福尼亚项目仅几公里之遥的另一个地热项目。美国能源部主管能源科技的副部长斯蒂文·库宁表示,地热开发引发地震的说法对他而言有些陌生,但库宁保证,美国政府一定会以事实说话,“一旦出现问题,我们会及时采取措施”。
很显然,美国人对地热开发持有相当乐观的态度,“地热开发引发地震”对他们而言更像是危言耸听。这很容易理解,毕竟美国从未有过类似经历,当年巴塞尔的那场地震曾令整个瑞士陷入一片恐慌,一度成为全国媒体争相报道的焦点事件,然而美国发达的立体式媒体网络对此事只是一笔带过,大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之意。巧合的是,就在巴塞尔地震事件发生一个月之后,美国能源部公布了一份地热能开发评估报告,这份报告对那次地震事件同样“视而不见”,整篇报告未出现任何有关地震风险的提示或参考信息,基本上都是在描绘地热能在美国巨大的发展潜力。最终,该报告成为了美国业界人士对地热开发怀揣美好憧憬的权威理论基础。
相比之下,欧洲人对地热项目的热情明显不及美国同行,3年前的“恐怖经历”依然让他们对地热的开发心存余悸。当前瑞士已有不少人呼吁重启地热项目,政府还为此特别成立了一个地热开发可行性研究小组,这个团队的负责人鲁道夫·布劳恩多次向地热专家求证地热开发究竟会不会引发地震,但他得到的答案除了摇头就是“我们无法排除这个风险”。这份可行性研究报告将在今年年内完成并递交给政府,届时,瑞士乃至欧洲对地热能的立场便可见分晓,不过目前看来,反对派还是占上风,布劳恩曾明确表示:“如果美国一意孤行,执意开发地热能,而不考虑可能产生的后果,这将是一件很不幸的事。”
来源:人民网
联系方式
慕尼黑办事处
机票电话: +49-89-38037888机票传真: +49-89-416159011
机票邮件: 德国机票邮件
旅游电话: +49-89-38038800
旅游传真: +49-89-416159030
旅游邮件: 德国旅游邮件
DHL电话: +49-89-416159016
DHL传真: +49-89-416159088
DHL邮件: 德国DHL邮件
电话占线,留言等待回访>>
我要投诉
电话:+49-89-416159067
邮件:投诉邮件
旅游急电: +49-17621728966
办公时间
周一到周五:09:00 - 18:00
周六:02:00-16:00
周日:10:00-16:00
机票值班(电话客服):
周一到周五:24 小时在线
周六,周日:03:00 - 16:00
法兰克福办公室
机票:+49-69-750069085旅游:+49-69-750069088
签证:+49-69-750069084
市场:+49-69-750069086
传真:+49-69-750069081
邮件:frankfurt邮件
办公时间
周一到周五:09:00 - 18:00
上海办事处
机票:4000-80-5000旅游:+86-18930110333
签证:+86-18930110333
市场合作:+86-18930110333
传真:+86-21-61672648
邮件:上海办事处邮件
周一到周五:09:00-18:00
国家法定节假日不办公
厦门运营中心
电话:4000-80-5000旅游:4000-80-5000
签证:4000-80-5000
传真:+86-592-2230671
邮件:中国展会邮件
办公时间:
周一到周五:09:00-18:00
国家法定节假日不办公
沈阳办事处
旅游咨询:4000-80-5000签证咨询:4000-80-5000
市场合作:4000-80-5000
传真:+86-24-31973836
邮件:武汉办事处邮件
办公时间:
周一到周五:09:00-18:00
国家法定节假日不办公



